很多企业在建站时,习惯先出视觉稿,再配文案。但在我们看来,这个顺序本末倒置。文案才是决定页面结构的核心要素。如果内容没有先想清楚,后面的设计、开发、用户引导都只能是“填空题”,最终往往导致信息密度混乱、行为路径模糊、表达缺乏说服力。
1. 文案决定了页面结构,而不是反过来
我们遇到很多客户说:“你们先出首页设计,我再来补文字。”
但实际过程中就会发现:
文字太长,设计装不下;
文字太空,页面显得空洞;
信息层级不清晰,设计师只能“平铺堆叠”。
所以我们坚持:
页面结构来源于内容逻辑,设计只是为信息服务的视觉表达。
2. 先写文案能发现信息的缺失与重复
在撰写首页文案时,我们常常会发现:
没有讲清楚“我是谁”、“我能为谁解决什么问题”;
产品亮点与行业痛点脱节;
行动指令不清晰,用户无法完成转化;
这些问题如果在设计阶段才发现,就已经来不及调整结构。
而在前期写文案时就能对照用户旅程,挖掘缺口、调整内容节奏、统一语言风格,设计师才有清晰的输入去构建页面框架。
3. 文案输出过程本身,就是用户路径设计过程
我们在设计网站文案时,会同步思考:
用户访问这个页面的动机是什么?
他想看到哪些信息?
他可能在哪一步产生顾虑、流失?
我如何引导他往下走?
这不是“写文案”,这是“设计用户行为路径”。
比如在一个首页中:
标题是定位;
副标题是说服;
内容是印证;
CTA 是行动;
文字写清楚了,设计自然就顺了。
4. 用内容反推设计,才能做出真正“有内容”的页面
很多“好看”的网站,其实一点也不好用:
字体漂亮,但文案空洞;
页面布局精致,但信息杂乱;
动效精妙,但不知道该点哪里;
我们一直认为:真正打动用户的,是内容的清晰与真实,而不是设计的炫酷与堆砌。
所以我们常常在首页结构图完成前,就已写好 80% 的文案,
并让内容团队与设计团队协同讨论结构,而不是“各做各的”。
先有内容,再有结构,才配得上“为客户服务”的设计逻辑
在派迪,我们的项目流程永远是:
明确用户 → 输出结构 → 编写文案 → 进入设计
因为我们知道,网页不是设计作品,而是商业工具。
而工具的效用,始终来源于信息的传达效率和行为引导准确度。
下一次你再准备建站,请先写文案,再谈设计。
这不是形式,而是一种真正“以用户为中心”的做事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