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企业网站上线后,表面上“能打开”,但访问体验差、跳出率高、海外用户迟迟加载不出,这些背后往往不是服务器不行,而是隐藏着被忽视的性能杀手。
我们在多个真实项目中,测试并归纳出影响网站加载速度的 5 个常见元凶,希望你的网站别再中招。
1. 图片未经压缩直接上线
很多后台支持“上传即显示”,但并没有限制文件体积,导致首页一个 banner 动辄 2MB+。我们见过一个案例,整页图片大小达 10MB,加载时间超过 6 秒。
优化建议:
使用 WebP 格式代替 JPG/PNG,可压缩体积 30%~70%
配合 OSS / CDN 自动转码压缩
控制首屏图片在 1MB 以内
2. JS、CSS 文件太多未合并
我们遇到一个案例,网站引用了 23 个 JS 文件、15 个 CSS,每次访问都需要发几十次请求,还没加载完首屏用户就关闭页面了。
优化建议:
使用 Webpack/Vite 等工具打包资源
启用 HTTP/2,多路复用资源加载
使用 CDN 加速静态资源
3. 服务器离用户太远 + 没启用 CDN
特别是国内建站、面向海外用户的情况,服务器部署在杭州、北京,但客户在美国、欧洲,导致访问延迟超过 2 秒。
优化建议:
静态内容走 Cloudflare、BunnyCDN 或七牛海外 CDN
接口层设置边缘缓存
多语言网站采用多区域部署策略
4. 首屏渲染阻塞:JS 顺序错误或接口慢
不少页面加载依赖多个异步数据源或脚本执行顺序,一旦一个接口挂掉,整个页面卡住。
优化建议:
首屏尽量静态化,接口异步加载非核心内容
所有脚本采用
defer
或async
加载设置超时降级策略
5. 没有启用浏览器缓存策略
页面每次打开都重复下载所有资源,是不少网站“表面打开快,其实访问慢”的根源之一。
优化建议:
配置合理的
Cache-Control
、ETag
头重要资源版本号控制更新
启用 Redis / HTML 静态化缓存
我们为什么愿意把这些“看不见”的事情做好?
因为加载速度不是“加个 CDN”那么简单,而是一个系统性的优化过程。
我们见过很多项目,从“秒开”变“慢吞吞”,只因为上线后没人维护性能细节。我们也见过反过来的例子,靠这些细节,转化率提升了 38%。
别等用户离开了,才想到速度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