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个页面我们差不多就行,先出个版本看看。”
“这个功能简单,先做着吧,后面我们再补补。”
这些听起来“宽容”的话语,其实正是返工的前奏。派迪科技在服务超过300个客户项目后得出一个共识:客户说“差不多”,你千万别信以为真。
差不多是“不确认”的代名词
当客户用“差不多”来形容功能或设计时,往往意味着:
内部尚未确认需求
需求尚未充分评估场景
决策者还未参与判断
自己也说不清,只是“先做个样子看看”
项目在此基础推进,最终导致:
功能返工,UI重做,时间成本翻倍
逻辑调整,数据库结构重写
责任模糊,沟通成本高企
派迪的处理原则:拆解模糊、界定责任
面对客户模糊需求,我们通常采取如下策略:
让模糊变具体:提问题引导客户明确,例如“这个页面里要包含哪些字段?”、“展示顺序是否重要?”
记录并确认责任归属:将“模糊点”以文字形式回传客户,并注明“当前以版本 A 为依据,如需后续调整将计入变更”
设置变更机制:在合同中明确“阶段完成后变更”的流程与计价机制,避免陷入无止境的调整中
专业不是满足,而是识别风险
客户未必知道哪里模糊、哪里会返工,但我们必须提前识别风险、设好边界。站在结果导向的立场上,敢于“不顺从”,才是为客户真正负责。
洞察尾声
派迪科技从不害怕“做多一步”,但前提是双方认知对齐。越是“差不多”的项目,越需要我们来“搞得明明白白”。